12月7日下午,第四届凤凰视频纪录片盛典暨“创·纪录”运动展映礼在广州盛大举行,六项大奖的最终结果在典礼上揭晓。

奖项说明:作者们在拍摄他人的同时也是在拍自己,对象和自身有着镜子般的呼应,或者怜惜或者拉扯,在不超过三个小时的长度里承载的不仅仅是他人的故事,也是作者的成长。这种血肉相连的爱恨所成就的长度带给了我们浩浩荡荡的震撼或是感动。
获奖理由:影片始终站在和平立场,从一位战地医生带出二战时期东南亚战场上,美、中、英、缅等作战历史及中国远征军老兵命运,兼具国际视野与历史纵深感,多时空多线索交织,史料与现实转接自然且高妙。作者并未止于历史回顾,面对战争,影片抛弃意识形态对立,跨越信仰与国界,把他们还原为父亲、儿子、兄弟,与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多少命运在此交汇。老兵慨叹“没有战争是最好的”。硝烟散去,留下仍然是人间的互相搀扶互相关爱的那些永恒的价值。
奖项说明: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我们去观察、理解、记录,用纪录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是一吐为快还是欲言又止,这是说话的艺术,也是短片的艺术。给我一个小时,或许我可以给你一个宇宙。
获奖理由:凤凰视频纪录片盛典作为业界独特的纪录片评奖,出人意料地几乎所有评委都选定了一部颇为主旋律的影片。评委们被影片的真诚所打动。影片完整记录广州一家传统制鞋工厂转型的过程,从代加工到网络零售,窥见中国传统制造业升级转型之路,他们信仰质量,打磨细节,人物命运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并与时代变迁关系千丝万缕。在这个“互联网+一切”的时代,仍然坚守本分、以质取胜,这显然是中国制造的时代大音符。
奖项说明:今年度所入围的长片,其种类多元丰富,无论形式或内容都各善所长、各具风姿,既有作者型纪录片也有媒体型纪录片,有的颇具经典形式,有的极具时代精神,有的沉淀深厚,有的迅速活泼,从这些长片中我们看到华语纪录片在传统的高冷形式与互联网时代节奏中的互融互和。在终审会中,面对如此丰富的长片,却只能给出一个奖项,对评审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折磨,经过反复思考讨论和折中,评审团一致决定增设一座评委会特别奖,借此希望华语地区最为多元的纪录片盛典展现出更宽阔的包容空间,鼓励更多勇于探索的创作者。
获奖理由:作者用四年时间记录两位电台主播,影片超脱纪录片高大上的形象,但又没有解构纪录片。作者在拍摄过程中,头脑清晰却不失顽皮,以毫无喘息的节奏倾诉着两位主人公和粉丝们的口才、睿智和真情。无尽头碎碎念,却始终被情节吸引着,不忍离去。更值得称赞的是,影片描述的是传统电台主播,在互联网上形成粉丝团,却用纪录片形式记录,甚至用电影的方式上演,这是个真正全媒体的混合体。
奖项说明:纪录片是导演创作的艺术,更是导演与被拍摄者之间互动的艺术,而观众常常要在最后才参与这个过程。我们希望纪录片创作者在关注拍摄对象、表现自我内在精神之余,从题材选择、切入角度、叙述方式等方面,注重考量传播价值,引起共鸣、引发讨论,发挥纪录片的社会价值,使纪录片走向更广阔的观众视野。
获奖理由:影片从普世视角讲述,辅以电影拍摄的可视化手法,气势磅礴又细腻入微,历史、地理、文化、人情从历史中走来,极大拓宽历史类纪录片的领域;全媒体立体传播,13天全平台播放量达4153万,创下全网同步播放大型纪录片的新纪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传播。

奖项说明:作为国内唯一一家由网络平台主办的纪录片盛典,我们坚持纪录片艺术评判标准,也兼顾网络用户观影经验。在这里,网民参与遴选,鼠标传达心意,也许你不是专业导演,但你可以汇聚人气,也许你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但你可以凝聚力量,热爱记录、关照现实,你就是这个时代的纪录者。
获奖理由:影片不拘泥于宏大历史叙事,着力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有血有肉;视听及画面细节考究,奇幻之处体现美感。在互联网渗入到生活每个毛孔的大时代下,通过近一个月的网络评选,影片引发共鸣,收获网络观众给予的最直接褒奖,最终,评委会充分尊重规则与网友选择,将最聚网络人气奖授予《紫禁城里的米兰画师》。

奖项说明:最佳微纪录片奖的设置,是在网络渗透每个人生活的时代,鼓励年轻的移动终端使用者,抓住机遇、透视微观、揭示微妙,从每一个细节中窥见磅礴的整体,真正做到见微知著。我们期待的微纪录片,能够善用这短短的十五分钟时间,创造一个打开的空间,让影片挑动思维、情绪,刺激并迫使我们思考、想象,而非将已知的、熟悉的故事封闭在画面中,而无需思考和感受。
我们很遗憾的宣布,今年入围的四部微纪录片,尚且乏力,无法与终审委员会对此一类影片类型的认识相符合。在终审委员会一致同意下,遗憾地决定本届凤凰视频纪录片盛典的最佳微纪录片空缺。